余总5亿发威,问界M7强势换新
9 月 12 日,华为在上海推出了问界新 M7 大五座版和全新六座版。
五座后驱的 M7 Plus 起售价打到了 24.98 万元,搭载华为 ADS 2.0 的五座智驾版来到了 30.98 万元。同时,华为宣布 ADS 2.0 将是第一个到 2023 年 12?月「全国都能开的高阶智能驾驶」。
在竞争本已白热化的 2023 年,问界的新 M7 就像一记重拳,宣示着余承东的回归。
全国都能开,哪边都安全
有 50 城...100 城…在前,问界的「全国都能开」颇有拍卖会上喊出天价一锤定音,四座倒吸一口凉气之感。
问界「全国都能开」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技术决策,就是全面的转向以 BEV 模型为底座,再加上华为 GOD融合感知网络和 RCR(Road Cognition Reasoning)道路拓扑推理网络的重感知路线,取代了过去华为耕耘已久的高精地图路线。
拽了这么多晦涩的技术名词,实际体验怎么样?在发布会召开前,类星频道在上海试驾了近百公里的 ADS 2.0 无图版。
整体来看,当前的 ADS 2.0 刚刚摆脱高精地图,在少数过去强依赖高精地图的场景中,细节体验仍有待进一步打磨,但瑕不掩瑜的是,ADS 2.0 在更多场景下依然展现出了巨大突破,稳稳地兜住了系统的体验下限。
考虑到高精地图的审批、鲜度和成本难题,辅助驾驶接下来转向「无图」已经成为行业共识,但华为转向「无图」的策略乃至扩城的计划,让人尤为印象深刻。
因为华为是自研辅助驾驶的玩家中,为数不多拥有甲级采图资质,建立起了完备的高精地图运维团队,在高精地图的覆盖率、质量以及高精地图团队和辅助驾驶算法团队的配合上,华为与其他品牌和第三方供应商协同的模式,都有巨大优势。
不夸张地说,高精地图一度是华为辅助驾驶体验的王牌之一。但越是王牌,反而越发体现华为全面转向「无图」的决策质量。
在技术团队确认未来终将走向「无图」的既定背景下,华为果断选择了和过去的差异化优势作别,不让自己陷于短期的「局部最优解」,耽搁了上限更高、更有想象力的技术迭代。
根据现场媒体的说法,华为甚至已经解散了其高精地图团队,全部技术资源都倾注在「无图」路线上,这在短期内带来了很大的工程挑战,但截至目前,「无图」已经开始兑付一些意料之外的「馈赠」。
在 4 月 16 日的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上,华为常务董事、终端 BG CEO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CEO 余承东曾宣布到今年年底在全国 45 个城市开通导航辅助驾驶,即城市 NCA 的开城计划。
但随着「无图」算法的进一步泛化,华为技术团队发现对于不同城市共有的道路结构特征和驾驶场景,ADS 2.0 的算法性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,到今年年底预计可以在全国所有城市开通城市 NCA。
这也就有了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的「全国都能开」。相比目前已有的各路 50 城 100 城规划,全国开放无疑是算法性能的一次全面升维进攻。
当然,死抠字眼的话,即使是「全国都能开」的 ADS 2.0 无图方案,也依然是存在 ODD 设计运行域的。也就是说,在一些更加复杂的场景下,ADS 2.0 可能依然是会退出甚至无法运行的。
不过,华为已经建立起高达 1.8 E Flops 的训练算力规模,可以做到 5 天/次的模型更新速度,每天学习超过 1000 万公里的场景。也就是说,华为以中国第一的算力储备和领先的算法团队作为基础,来实现更进一步的泛化性能。
当然了,不得不承认的是,即使建立在大力投入的基础上,城市辅助驾驶依然属于新兴产品,依然会有一部分用户对这样的产品持保守态度。但全车的传感器、强大的计算平台已经上车,车企可以为这部分人做些什么呢?
在我看来,昨天发布会上不亚于「全国都能开」的时刻,就是余承东宣布基于 ADS 2.0 推出「全向防碰撞系统」的一幕。
在传统的前向主动安全的基础上,华为自主研发了 ELKA 侧向防碰撞系统和 LAEB 低速前后向防碰撞系统。
具体来说,ELKA 利用基于激光雷达的 GOD 网络,更好的识别硬质隔离和栅栏等,会在存在碰撞风险时介入横向控制,把车辆保持在原车道内,避免碰撞风险。
LAEB 原理类似,在光线不好的地下车库泊车或转弯时,很容易出现低速剐蹭,ADS 2.0 搭载的 LAEB 可以支持前向和后向的低速形式场景,通过紧急自动来防止剐蹭或碰撞。
当然,在前向的传统科目里,华为也把 AEB 的刹停时速做到了 90 km/h,而且是静止车 + 行人混合场景与侧翻车的场景。
在华为的定义里,前后左右加起来,组合成了华为「全向防碰撞系统」。考虑到主动安全对功能安全极高的要求,包括对于误刹和漏刹的平衡,对于系统失效的处理,这一系统无疑需要倾注大量的资源。在磨刀霍霍向城市的同时,华为还拿出资源分配给更广泛的,让所有智驾用户受益的基础能力的开发,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率。
就这一点来说,我想呼吁所有品牌都参与到「全向防碰撞系统」的内卷中来。
可以总结一句,智驾是新 M7 上最重要的更新之一,那么在智驾之外呢?
大五座,25 万起
我想华为最值得关注的一点,就是长于技术,但不沉溺于技术。
首先可能算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,新 M7 的白车身进行了重新设计,其中 A 柱、B 柱都是强度达到 1500 - 2000 MPa 的热成型钢,侧面门槛梁和底部也是强度在 1000 - 1500 MPa 的超高强度钢。问界为新 M7 进行了超过 100 次的实车碰撞测试,整个乘员舱的热成型钢占比超过 24%,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改进。
其次,新 M7 标配了全新的「棉花糖」舒适座椅,官方宣称座椅柔软度提升了 10% 的同时,支撑性提升了 8%,从类星频道的实际体验来看,新旧座椅感知差异十分明显。功能性方面,前后排的通风、加热、按摩也一应俱全。
全新的六座版后排座椅的坐垫增加了 20 mm 的同时,头部空间也增加了 10 mm,且标配零重力座椅。
在驾驶方面,华为基于多个不同工况仿真预测推出的智能增程技术,新 M7 的百公里油耗相比升级前下降了 8%,低电量和低温工况下动力增加了 10%,CLTC 综合续航达到了 1300 km。
问界新 M7 的前后悬架都换装了双 FSD 可变阻尼减震器,在车辆重心下降 15 mm 的同时,在不同路面的舒适性实现了 35% - 38% 不等的改善。从实际体验来看,新 M7 在机械素质的体验上确实可圈可点。
至于说鸿蒙座舱,包括华为手机和车机的跨端打通,乃至华为 Harmony OS 和 MagLink 的多设备联动,包括更进一步的利用华为平板调控座椅、天窗、空调、遮阳帘以及其他的舒适和娱乐系统…这更是事实意义上华为「遥遥领先」且几乎所有传统品牌都十分头疼却束手无策的范畴了。
写在最后
显然,华为对今年战况之激烈有着清醒的认识。所以在所有这些产品体验改进的基础上,还有了文章开头,新 M7 的起售价打到了 24.98 万起,而智驾版的体验门槛也拉低到了 30.98 万。
问界的进攻迅速得到了市场的反馈。发布一天后,问界宣布新 M7 订单已经突破 1.5 万台。游戏才刚刚开始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