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新闻检索: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最热门

用AR在上图东馆“阅人·阅城·阅世界”,探索在“元宇宙”中讲好中国故事

栏目:最热门    时间:2023-10-14 21:50    来源: 东方网   阅读量:7479   

身处上海图书馆东馆家谱馆的展览现场,读者只要戴上轻便的AR头显设备,就如同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,瞬间进入到一个虚实结合的空间:过去世界与现实世界会在你的眼前交迭相融,一帧一帧百年前的珍贵文献仿佛在告诉你往事并不如烟……

馆藏文献告诉你往事并不如烟

从家谱文献出发,探索历史场景,最重要的还是回归到人本身。“阅人”这一版块,选取的触发点是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家族的《董氏族谱》。“阅人”以董其昌和海上画派为开端,第一部分“海派之源”,展示董其昌、赵之谦、吴昌硕三位领军人物的代表画作和主要成就。第二部分“华灯初上”,主要展示以京剧为主的中国传统戏剧在近代上海的变革、海派文学的繁荣发展和上海电影在近代取得的辉煌成就。第三部分“俯仰异观”呈现20世纪中叶后上海都市的音乐、建筑、绘画等海上文化融合中西,精彩纷呈的繁盛景象。观众从人到作品再到故事,感受包罗万象的海派文化是怎样从萌芽到繁盛,看到海派文化如何在历史的浪潮中生长出枝芽,盛开芬芳独特的花朵。

上海的历史始终是由在上海生活的人所书写的。“阅城”这一版块,从明代文人陆深家族的《陆氏宗谱》出发。陆深是明代文学家、书法家,从曾祖父一代开始定居在上海浦东。嘉靖十九年,陆深辞官回故里浦江东岸,他的后人自称“华亭陆氏”,今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地区也因其故宅和祖茔而得名。“阅城”第一部分为“浦东文脉”,从陆深个人到陆家嘴得名,延伸展开陆深家族对上海城市建设的贡献。第二部分“中西邂逅”,则从海派文化之源——徐家汇的形成开始,到徐光启与徐家汇得名,再到展示徐光启对近代徐家汇影响的余温。第三部分为“城市记忆”,观众可以在这里回溯上海城市发展的源头。在这一版块,观众从人物到城市再到历史,看到上海这座城市和城市中的人是以怎样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,感受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城市会有怎样不同的底色。

上海作为一个近代兴起的城市,其诞生、发展、繁荣与全球化历史、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。“阅世界”这一版块,从馆藏的《北岭徐氏宗谱》出发,呈现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程。现场展出的《北岭徐氏宗谱》是清光绪十年肇修堂石印本。关于这本家谱,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。2002年上海申办世博成功,抛出一个困扰当时学界的问题:中国人何时开始参加世博会?各家意见不一,激烈研讨,直到家谱的研究者发现,《香山徐氏家谱》中记载了商人徐瑞珩以“荣记湖丝”参加伦敦世博会的史料。通过家谱,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得到确认,填补了研究的空白。“阅世界”即从徐瑞珩1851年前往伦敦参加第一届世博会展开,归拢从晚晴到民国徐氏家族的蜕变,历数中国人与世博会的近代历史。

开展数字化与文旅展示相结合实践

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收藏机构,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自上图东馆建设之初,就开始在多年累积的数字人文项目和研究的基础上,尝试性开展数字化与文旅展示相结合的实践。

“阅人·阅城·阅世界”是上图东馆开办之时就希望传达给世界的理念,此次展览呈现的是一个更具开放式,更有互动性的数字空间。这一增强现实展陈设计,是对传统虚拟展览和AR讲解的突破,尝试以创新的方式和手段讲好中国故事。除了技术革新带来的形式创新,“阅人·阅城·阅世界”还从挖掘馆藏资源出发,着眼于大处,着力于小处,对展示内容进行创新。

上海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,东馆开馆之初建设的“上海之源·文化年谱”等项目也将在AR的世界中,以全新的空间感呈现在观众眼前。观众在这个空间内,将会看到海派文化的各方面流变,看到上海这座城市里人与城的联系,看到近代之上海如何开眼看世界。在此,我们立足历史探索未来,立足上海放眼世界,用知识和技术搭建桥梁,沟通世界与上海,国家与社会,历史与未来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